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一种名为“ESD(内镜黏膜下剥离术)”的微创技术,正悄然成为消化道早癌及肿瘤的“隐形手术刀”。无需开膛破肚,仅凭一根带摄像头的内镜,就能精准切除病灶。这项技术究竟有何神奇之处?让我们跟随附三百事通的脚步走进腔镜中心,一探究竟。
“葡萄剥皮术”:ESD技术原理
据我院腔镜中心主任王明涛介绍,ESD技术的核心在于“分层剥离”。以胃间质瘤为例,这类肿瘤常潜伏在胃壁的第三层(固有肌层)。医生首先通过超声内镜对肿瘤进行毫米级定位,随后在黏膜下注射特殊液体,将病灶整体抬举形成操作空间,最后使用带电的IT刀,沿肿瘤边缘逐层分离,完整剥离包裹肿瘤的包膜。
我院腔镜中心主任王明涛进行ESD手术
“就像老字号师傅片鸭皮,既要干净利落,又要保证整片完整。”王明涛主任用生动的比喻描述手术精髓,“只有完整剥离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。”
三步拆解:ESD手术全流程
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,ESD手术可拆解为三大关键步骤:
精准侦查:内镜探案锁定目标
医生通过高清内镜深入胃、肠道扫描黏膜表面,结合染色、放大等技术,揪出早期癌变的蛛丝马迹。对于深藏胃壁的间质瘤,则需超声内镜穿透迷雾,精准锁定肿瘤位置与浸润深度。
筑起护城河:黏膜下注射膨胀液
在病变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钠,使病灶如小馒头般隆起,与周围健康组织形成安全隔离带,为后续剥离创造操作空间。
精雕细琢:带电刀剥离+网兜收尾
使用高频电刀沿病灶边缘精细切割,逐步剥离病变组织。最后用特制网兜将切除的标本打包取出,送病理检查以确认切缘是否干净。
不开刀优势:为何ESD是早癌克星?
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,ESD技术展现出革命性优势:
器官零损伤
无需切除胃、肠等器官,完整保留消化道结构和功能,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。
恢复如快进
腹部无切口,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进食流质,3-5天即可出院,比传统手术缩短70%恢复时间。
根治更彻底
整块切除病灶,病理评估更准确,局部复发率较传统手术降低60%-80%。
技术并非万能:关键点必知
ESD虽好,但只适合“刚发芽的蘑菇”。王明涛主任强调,该技术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肿瘤,如:
早期胃癌/肠癌: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浅黏膜下层,未侵犯深层或淋巴转移
胃间质瘤:直径通常小于5cm,边界清晰
食管早癌、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等
若肿瘤已树大根深浸润至肌层或发生转移,仍需传统手术联合综合治疗。因此,40岁以上人群定期胃肠镜筛查至关重要,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发挥ESD的最大价值。
健康提醒:四句话牢记心头
肠胃不适别硬扛,及时就诊莫拖延
年过四十要筛查,胃肠镜检是关键
早癌发现选ESD,微创根治保功能
术后定期需复查,健康生活防复发
ESD技术犹如一把“无形手术刀”,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。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以早期发现为前提。记住:消化道健康,从一次胃肠镜检查开始!
齐医附属三院腔镜中心咨询热线:0452-2697147
(来源:腔镜中心 编辑:宣传科 李宽 审核:腔镜中心 王明涛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)